提高医疗机构居家药学服务能力、承担医疗科普主体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中医院急诊内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张荣珍将提交五份建议,其中包括“优先推进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居家药学服务能力,提高全民治疗依从性及安全性,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使用效率”以及“鼓励医疗机构承担起高品质医疗科普的主体责任”。
治疗依从性指病人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活动的行为。随着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发展、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推进、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落实,治疗费用已经不再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但病人院外治疗期间的追踪、宣教、不良事件处置、提醒等服务的不到位,导致了病人治疗依从性逐渐下降。张荣珍认为,在这个数据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患者居家期间的数据理应在循证医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却难以被收集。
张荣珍表示,对于个人,治疗依从性差意味着疾病进展难以控制,风险事件发生增加,最终影响生命安全;对于整个社会,提高全面治疗依从性可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大幅节约基本医疗保险开支,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
提高居家药学服务能力
居家药学服务是指药师为居家药物治疗患者上门提供普及健康知识,开展用药评估和用药教育,指导贮存和使用药品,进行家庭药箱管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等个体化、全程、连续的药学服务。
张荣珍介绍,2021年底国家卫健委针对居家药学服务制定了指导原则,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了相关团体标准,但相关工作的落地尚处于早期阶段。上海长海医院针对移植术后等特殊疾病的病人设计了医院牵头的居家药学服务,以及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了三级医院后台支持下的家庭医生团队居家药学服务方案,成效显著。
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服务转型,公立医院药学部从配方工作转型药学服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能力加强,为开展居家药学服务提供了人员基础;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大面积高效开展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居家药学服务开展仍停留在部分先发单位自行探索的阶段,需要更多政策关注和支持。
推进高品质医疗科普
在鼓励医疗机构承担起高品质医疗科普的主体责任建议中,张荣珍认为,随着健康养生需求的增长,健康普及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居民基本健康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安全与急救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和慢性病防治素养等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张荣珍表示,在健康教育中,当前高品质医疗科普知识供给不足,医疗科普形式不够深入人心,不能满足公民健康保健、疾病预防与养生的需要。特别是在微信融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些“健康谣言”、打着健康旗号的抖音带货以及网络医学乱象层出不穷,类似“健康谣言”和不当健康信息传播难以把控,群众容易盲目关注健康,缺少辨别意识,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造成经济损失,对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一些“健康谣言”也给疫情防控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而做好医学科普,有利于疾病预防,提高国民体质,也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拉近医务人员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公众医学素养,科学就医,有效改善“看病难”等问题,更利于促进医学科研发展、医疗水平及社会健康发展的现代化,增加医学科学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张荣珍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鼓励基层医护人员作为医疗科普的责任群体,定期定时定量为百姓做好医疗科普知识的传播,为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医学科普环境。设立医护人员科普积分制度,医学科普文章数量和质量、科普讲座的普及量和效应作为医护人员的业绩考核。将医学科普纳入到基层医生职称晋升的考评指标。激励科普写作,让专业医师的知识技能更大程度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产生效益。
第二,充分发挥县市级医疗机构医学科普的主体责任,要承担起医疗服务和医学科普“两手抓”重任,医院管理层要肩负起科普引导和管理责任,将科普融入医院发展规划,应进一步规范完善医学科普信息库。在医院内过道走廊、诊室病房悬挂张贴基本生理卫生知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科普小知识,在公众平台上推送群众喜闻乐见的医学科普知识,提高医学科普的实效性、互动性。
第三,利用多媒体渠道开设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的科普产品、场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地域的特点开设高品质“健康频道”。让公众能便捷、免费获取防病治病的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厘清医学科普与“广告推送”“商品带货”的明确界限,构建更完善、多样的医学科普体系。
基于此,张荣珍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居民院外治疗依从性应当成为地方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的重点关注指标。
治疗依从性综合反映了地方医疗服务水平、科普工作成效、居民治疗负担等因素,并对病情恶化发生率、基本医疗保险使用效率等指标具有影响力。可以选取高度依赖长期药物治疗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一些地方高发疾病作为院外治疗依从性的监测对象,长期监测并报告依从性、临床标志物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期等指标。
二、加速推进居家药学服务工作推进。
鼓励二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为后台支持、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前台的居家药学服务工作模式,选取先进服务模式并进行复制及拓展。建立考核及分配体系,促进居家药学服务模式长期稳定运行。鼓励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病人院外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将居家药学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上一新闻:失眠抑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