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乐论”美学思想
“非乐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和艺术活动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弄清楚墨子提出“非乐论”的背景,从而进一步弄清楚其“非乐论”的具体针对性。
墨子“非乐论”是在东周后期,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时期提出来的。当时,战争频繁,统治阶级奢糜,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墨子描写当时的情况写道:“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想见”,“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亻爰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1)。关于统治阶级奢糜生活,墨子以纣为例描写道:“鹿台糟丘,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妇女优倡,钟鼓管弦”(2),而统治阶级的奢糜铺张就包括无限制地习演礼乐以及为追求官能享受而大肆地组织歌舞表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墨子提出“非乐”,与此同时他还提出非攻、节用、节葬,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而发。
墨子“非乐论”还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鼓吹的礼乐。儒家所鼓吹的“乐”是与祭祀和典礼所用之“礼”相匹配的。这样的乐为统治阶级分清上下尊卑关系的礼仪服务,愈来愈加繁复,不断增加繁文缛节。因此,墨子的“非乐”就是针对儒家所鼓吹的这种音乐。他的非乐是同非儒一致的。他在《非儒》中指责儒家:“繁饰礼乐以淫人”、“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在《公孟》中,他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其中之一就是“弦歌鼓舞,习为声乐”。
可见,墨子“非乐论”所非之“乐”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东周后斯统治阶级借以铺张奢糜之乐,是指与儒家所提倡的同繁文缛节之礼相应的乐。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背景、具体的对象,得出墨子否定一切艺术与美的社会价值的结论。
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为儒、墨、道、法诸家,儒、墨在先秦时代并称“显学”,两汉以后才逐渐形成儒家独尊、墨家湮没的局面。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美学思想研究较多,而对墨家美学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样,就难以准确了解我国古代美学发端时期的全貌。近些年来,海内外学者对墨学的研究逐渐增多、逐步深入,但主要侧重于墨家的政治、哲学、战争、军事、科技、道德思想的研究,而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较为片面。有学者认为,墨子“非乐”就是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因而是落后的、倒退的。这些学者大多是对墨子的美学思想进行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无视这些思想所得以出现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潜在的学术动机,因而便难免失之简单和片面。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地、细致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墨子的非乐理论,对于准确地把握墨子美学思想的全貌,进而全面了解中国美学的源头,显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